千金难买用得爽:我的 Markdown 工具折腾记

工具总有自己适合的人群,这一直都是我坚信不疑的一点。

我开始使用 Markdown 是因为我对 macOS(当时还叫 OS X)上的 Microsoft Word 深恶痛绝,当时的版本 bug 众多,输入体验很差,还会突然崩溃。但作为一个需要进行学术写作的人,即便是如此难用的 Microsoft Word,你还是不得不依赖它。为了能让自己的写作体验更轻松一些,我开始尝试把写作的部分搬到 Markdown 工具上,然后再使用 Word 排版。这当然称不上「效率」,只不过是让自己写得没那么痛苦罢了。

我第一款使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是 Mou。现在很多人可能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想起那个卷钱跑路的开发者。但在当时,对于一个 Markdown 入门者来说,Mou 轻量的设计和可以随时预览的特性让我爱不释手。这使得当我得知它要开发 1.0 正式版时毫不犹豫地就掏钱预购,当时甚至还想「这是补票而已,哪怕最后真的是被骗了也无所谓」(我当时还因为这个在 Twitter 上被某自称是「中国 iOS 开发者」的一位网友喷了一顿)。

在用了一段时候 Mou 后,我开始发现这种「文本编辑器」式的 Markdown 工具很难满足我的需要,因为写论文的时候往往都是按照文章结构分成不同的部分,经常进行非线性的写作,所以「文本库」的功能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。那个时候支持文本库的 Markdown 工具非常少(其实即便是今天也不多),于是兜兜转转就找到了 Ulysses。

一个 200 多块钱的写作工具,在当时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存在。但人总有冲动消费的时候(即便是现在的我也一样 🤦‍♂️),终究还是一咬牙买了它。买回来发现它其实跟我之前用过的 Markdown 工具都不一样,它使用的 Markdown XL 标记没有几家在用,很多功能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。对着官网的英文说明,还有 Ulysses 里的帮助,磕磕绊绊地把功能熟悉了一下。

Ulysses 从那时起,便一直都是我的主力写作工具。我当然也曾来回尝试各种不同的 Markdown 工具(特别是在 iPad 上,因为当时 Ulysses 一直没有 iOS 版本),也曾为了能让 Ulysses 发挥更大作用而将自己的文献库工具从 EndNote 换成了 Papers(事实证明这很蠢,因为最后都要回到 Word 调整排版,而在 Word 上 EndNote 的体验完胜其他任何一家文献库工具),但在各种尝试后我还是觉得 Ulysses 在各种体验上都依旧是最好的写作工具,要不是改了订阅制,我觉得我根本不会考虑更换它。

我就是个很讨厌订阅制的人,或者说,我是个对「钱」很看重的人。「生产力」这种东西我觉得远比不上口袋里的毛爷爷重要。所以,当我得知 Ulysses 要变成订阅制的时候,我毫不犹豫地开始找「下家」了。

同步、文档库、最好还能直接输出 HTML,这些条件让我第一个想到了 MWeb。这个国内的竞品在功能上一直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功能(比如七牛图床上传),但界面设计就不敢恭维了。不过,好看这事毕竟还是属于高级需求,我要的终究还是一个写作工具,看在价格的份上就别要求太多了。

就这样用了 MWeb 一段时间,但我一直没删除过电脑上的 Ulysses,偶尔还会用它来打开一下外部文档。说实话,MWeb 作为一个「工具」来说其实没什么特别明显的缺点,它就像,举个不恰当的例子,一个条件合适的相亲对象。该有的都有,虽然样貌没那么出彩,但总归是个不错的选择。而 Ulysses 对我来说就是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姑娘,长得好但是有点拜金,人家毕竟也是值这个价的,条件摆在那儿不是吗。

怎么选呢?不好做决定的时候往往需要外力来推你一把,对我来说这一把就是 Setapp 的学生优惠。(是的,说到底还是毛爷爷推了我一把)每月 30 块钱,比 Ulysses 正常订阅 28 元/月贵了一点点,但是还得到了一堆原来想用但是没那么需要所以没买的 App。人的价值在受到诱惑的一瞬间就被决定了,我毫不犹豫就把 Ulysses 订了回来,开开心心地打开 iOS 上的 Ulysses,写下了这些文字。

看到这,要是小学语文阅读理解,下面肯定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: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?想想自己折腾这一趟,其实说白了就是跟口袋里的钱较劲。Ulysses 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 App,当时决定不用它还是因为它那些缺点让我觉得不值这个价。但当你真的放弃了它,用回那些你之前看不太上的 App 们,你就明白「用得爽」这个事其实还真是千金难买(当然 Ulysses 的价格估计是给了我一点优越感),这恐怕是我这趟折腾最大的收获了。

(利益相关:本文章希望由 Setapp 赞助)